top of page

 

 

无条件的爱,尺度在哪里?

 

 “无条件的爱”,这个词,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了吧。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,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的。但我相信,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有个困惑,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啊?孩子还是需要管教的,不能一味无条件的爱吧?我当初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养育小D,这个答案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变得逐渐清晰起来。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的认识吧。

 

溺爱:“取悦型”家长的误区

 

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快乐,但当我们把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时,这就是“溺爱”的温床。

我们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,从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好孩子不哭”,所以我一直以来对情感是有偏见的,认为开心愉快是好的,难过愤怒是不好的。其实这样的潜意识很容易造就“取悦型”家长,他们不希望孩子哭,更见不得孩子哭。于是,只要孩子一哭,马上就缴械投降,把之前学到的所有育儿知识都抛在脑后,第一反应就是:如何让孩子不哭。这个应激反应是很危险的,它只是一直在掩盖问题:孩子得不到玩具哭了,马上买一个;吃饭时想要看电视,一哭马上打开电视机。它没有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、与世界有效地互动。长久下来,会给孩子一个错觉:外面的世界是围绕着我的,而且是围绕着我的哭声建立的,这就是自我中心,这就是溺爱造成的结果。

  

 

有条件的爱: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

 

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是外婆带的,外婆最习惯说的话就是:“外婆带你很辛苦的,你一定要懂事、成绩好,不然外婆就不喜欢你了”。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“有条件的爱”,这让我很小就明白,外婆对我的爱是要基于我乖、我成绩好。我那时的确是很乖,成绩也很好,但现在回想起来,我其实是缺少爱的滋养的,我更多的是害怕。

 

另外一种更加极端的就是威胁,比如,“你这样,父母的脸都被你丢光了!”,“你这样要气死我啊!”。要知道,再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爱我们的,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说这样的话,这是用爱在绑架孩子,给孩子深深的愧疚感。有条件的爱,根源其实是界限感模糊,分不清“对事”和“对人”的区别。孩子一定会犯错,但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:“妈妈仍然爱你,但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”,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,全盘否定孩子这个人,更加不应该把爱变成让孩子听话的筹码。

 

说个题外话,在生活中,学会区分“对人”还是“对事”,真的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争吵或者生闷气。多少夫妻间一吵架就开始人身攻击,其实就是气头上把“对事”变成了“对人”。

 

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关系互动模式,即以交换和威胁为条件的互动。比如我们总能听到有些人喜欢把“分手离婚”挂嘴边,“你再XX,我们就分手”,但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想分手。有条件的爱更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损,就像我自己童年的这段经历,当我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达到外婆的要求时,我其实是感到自卑的。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够好,“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”。

 

无条件的爱:情感上温柔,执行时坚定

 

谈到无条件的爱,想必大家都知道,今天就不再多谈这个概念。我想和大家谈一下,在管教孩子时,怎么做才是真正地践行“无条件的爱”。我以前写过很多管教孩子的文章,里面提到过无数次“温柔而坚定”这个词,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注释了。

 

比如,我家给小D执行的零食规则有一条是: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(一般是上下午两次),而且必须坐在餐椅上吃。小D有段时间在吃正餐的时候会要吃零食,我就会重申我们的零食规则:“现在在吃午饭,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,午饭时间没有零食。”她肯定会反抗啊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,然后自己大哭大叫起来。这时,我会温柔地接纳她的情绪反馈:“嗯,我知道你很生气,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,最好马上吃到。”但同时也很坚定地执行规则:“可是妈妈告诉过你,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。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,然后去午睡,睡醒了我们就可以吃零食了。”这些说完,小D还是会很难过,拼命地哭大声叫,我会继续温柔平静地告诉她:“我知道吃不到零食,你很难过。你可以哭一会,妈妈陪着你,直到你平静下来。”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,如果发现她的哭声有转弱的趋势,我会及时说:“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,深呼吸,吸气——吐气——,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。”这整个过程,我接纳了小D的情绪,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许哭。但我是用爱陪伴着她,去度过这段不好受的情绪,并且告诉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(在这个过程中,我自己对情绪控制,以及温柔的语气本身都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绪)。同时,我并没有因为她的哭而妥协,或是放弃规则的执行。

 

在整个过程中,小D能感受到我的爱,以及我对她的接纳,即使是她的坏脾气我也是接纳和理解的。更重要的是,她也开始明白,世界真的不是围绕着她转的,有些规则尽管不让人开心,但却需要遵守。

 

而这点上,很多父母却常常容易弄反了。孩子一哭,他们情感上是粗暴的,“不许哭,怎么这么不听话?再哭,妈妈打你了”。但执行上却是软弱的,当孩子继续哭,哭到最后他们没招了,就会说,“好好好,那你不要哭了,妈妈去给你拿零食。这次吃完,下次不吃了哦”。或者运用哄骗,“你现在把饭吃了,回头我给你买汽车模型”。但我们都知道,孩子这次吃完,一定还有下次。慢慢地,你觉得自己管教不好孩子,而孩子也开始知道自己哭声的威力。最关键的是,在整个过程中,孩子并没有得到爱的滋养,他接受到的是:妈妈在威胁我不哭,我可以进一步用哭来威胁她。

 

无条件的爱,爱本身是没有条件的,但对孩子的行为是有要求、有约束、有规则的。无条件的爱,是不能拿爱当作交换条件的,而应是父母出于爱、带着爱去教育和引导孩子。爱的态度应该无条件,但爱的方法却需要有策略的。

 

温柔而坚定,情感上温柔,执行时坚定!

 

本文转载自凯叔讲故事(id:kaishujianggushi),版权归原作者所。

 

 

下边引用一些圣经上一些有关教育的金句,希望能对家长有些许的启发。

 

Cherish Your Child 孩子是上帝的礼物

 

Behold, children are a heritage from the LORD,The fruit of the womb a reward.  

Psalms 127:3-5
孩子是神赐予的产业,人所怀的胎是他给的赏赐
诗篇 127:3-5

 

“脸书”总裁扎克伯格在宣布自己成为新手奶爸时,曾心酸的提到夫人曾经三次流产才有了现在的宝宝。我们常常忽略,自己拥有一个健康宝宝这件事是多么幸运。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,都会提醒自己,孩子像天使一样来到我们身边,并不是理所应当的。每个孩子都带着神性而来,是上帝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。

 

Train Your Child 勤教养


Train up a child in the way he should go; Even when he is old he will not depart from it. Proverbs 22:6
教养孩子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也不偏离。 箴言 22:6

 

这句话是旧约里的名句。意思是说父母应该积极塑造孩子的品格,让优秀的品质伴随孩子一生。幼年时期是人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,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。如果你是全职工作的父母,可以每天下班后花十分钟和孩子聊聊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,教孩子辨别善于恶,是与非,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。

 

 

Discipline Your Child 明责罚

 

Correct your son, and he will give you rest; he will give delight to your soul. Proverbs 29:17
管教你的子(女),他会让你获得安宁,也会给你的内心带来喜悦。箴言 29:17

Folly is bound up in the heart of a child, but the rod of discipline will drive it far from it. Proverbs 22:15

愚蒙迷住孩童的心,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。箴言 22:15

 

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应该严厉的对子女进行管教,而不是任其为所欲为。旧约里有很多鼓励“棍棒教育”的名句,比如he who spares the rod hates his son, but he who loves him is careful to discipline him(箴言13:24), 翻译是“不忍杖打孩子,等于是恨孩子,疼爱孩子的父母会随时管教孩子”。苏妈并不赞同棍棒教育。旧约著于两千多年前,如今环境变了,很多语句,没有必要钻字眼。

圣经里rod(棍棒)这个词,很多学者的理解是它象征着一种充满爱的管束方式,并不一定指体罚。在美国家庭里,体罚是非常罕见的,但美国家长非常善于管束孩子。在超市、饭店和剧场,很少会看到大声喊叫着乱跑的孩子,很小的孩子也懂得排队和说excuse me. 爱孩子,就别惯着TA,有教养有礼貌,会让孩子将来融入社会更轻松。

 

Don’t Provoke Your Child 管理你的情绪

 

Fathers, do not provoke your children, lest they become discouraged. Colossians 3:21
父亲们,不要激怒你的孩子,这样会让他们灰心丧志。歌罗西书 3:21

Fathers, do not exasperate your children; instead, bring them up in th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of the lord.  Eph. 6:4

你们做父亲的,不要惹儿女的气,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它们。以弗所书 6:4

 

这两句话对父母都适用,有两层意思:一是不要对孩子动怒,二是不要求全责备。吼叫的父母,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、怯懦。全职带苏宝的这一年,当我偶尔遇到快情绪失控的时候,我会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分析娃惹我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,究竟是因为需要我的关注、她的自我情绪表达还是其他。孩子稍大一些后,家长如果因为对成绩要求高,去制定很多严苛的准则,让孩子感到窒息,反而会影响学习的兴趣。关于情绪管理,可以参考苏妈这篇文章。

 

 

Don’t Worry 别焦虑

 

So do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; for tomorrow will care for itself. Each day has enough trouble of its own.  Matthew 6:34
不要为明天焦虑,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;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。马太福音 6:34

 

初为父母的我们这一代,是在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口号下长大的。中国家长重视教育,常常为学区、择校焦虑不安。在美国这些年,我遇到过一些留学的孩子,出国前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名次和分数,他们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虚弱、内向,在美国大学的课堂里不会发言,往往是被教授和同学忽略的隐形人。

其实美国家长也有“起跑线”意识,不过他们眼里的起跑线更多的是孩子的正义感、好奇心、艺术修养、坚毅等品质。这些品质并没有标准答案,只能在潜移默化中耐心引导。

别焦虑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。孩子今天少记了五个单词,不会对TA十年后的人生造成多大影响。

 

圣经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。这些育儿建议,看似朴素,却蕴含了很多真理。在美国这些年,圣经一直放在苏妈书架上,生活中很多问题,都能从那里找到答案。

 

参考资料:

http://www.ucg.org/beyond-today/how-can-you-avoid-provoking-your-child-to-anger

http://www.forbes.com/companies/forever-21

相关/推荐阅读:

the Holy Bible New King James Version

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

 

以上有关圣经内容转载自 小小苏 xiaoxiaosu177@gmail.com

微信公众号:@xiaoxiaosu177
 

 

 

 

bottom of page